社交网络的变迁:从朋友在哪里到我是谁
黄宽/文
10年前,网上聊天刚出现的时候,我很热衷于和陌生人聊天。那时候思想简单,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约炮。我当时聊天最大的乐趣就是聊天的对象不知道我是谁: 我可以装成一个充满理想的学生,也可以装成痞气十足的小混混,也可以装成一个老持稳重的社会人。总而言之,我内心深处的多面性,可以毫无顾忌的在那个小小的聊天室里发散出来。
两年前如果你问我为什么有些东西我会发到,有些东西只去Twitter发,还有些东西只在Facebook发。我很自然的认为那是朋友圈的原因 -- 有些朋友在这个社交平台而有些朋友在另外一个平台。两年后的今天,当大部分的朋友都已经在这些社交平台上的时候,我发现分享的动机已经从之前和谁分享变化到了以什么身份分享。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在facebook上的身份是个住在布鲁克林嬉皮区,走在文化潮流前列,自我感觉很好的时髦人士。在facebook上发表的东西,我确定要够新,够酷,够好玩。在Twitter上,我是个创业挣扎中的屌丝,大部分时间是在阅读和转发大人物的tweet。在上,我又是个自己感觉很好,有海外创业经验并喜欢对别人做的东西评头论足的人。我很多朋友在用path,但是我基本不用,微信也只和熟人聊天。究其原因,我发现那是个自我身份认知的问题。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该以什么样的身份来使用这些平台。我大部分的身份已经在其他平台得到满足了。正因为不知道自己是谁,所以我要么不用这个平台,要么就只用最基本的功能。
做互联网产品都讲究建立一个热闹的社区。建立社区的目的是为了让用户有归属感。有归属感的第一特征就是弄清楚到底你在这个社区是个什么身份,或者说穿了就是你是谁。今天中国的社交网络,群雄并起,估计一定有不少用户象我一样,正在给自己内心的多重身份寻找不同的归属地。如果现有的社交平台可以进一步巩固我们显性的身份,新的平台可以不停的挖掘我们隐性的身份,那一年之后,我们说不定还会看到一个不同的中国社交网络格局。
【本文作者为身在纽约,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连续创业者。】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