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思进教授:中国参与大科学实验意义非凡
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四个大实验中,有来自数十个国家和地区、100多个研究单位或大学的210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参与探测器的制造、维护、运行和数据分析,参与的国家和地区、部门、人员之多为世界罕见。钱思进认为,这就是“大科学实验的规模”。四个大实验中都有中国科研院所的人员参与。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即将建成的大型强子对撞机是‘大科学实验’工程,中国已在此实验中投资上千万元并将参与物理数据分析,在此最前沿的科研领域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钱思进教授在位于日内瓦郊区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接受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钱思进把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特点归纳为“能量大、造价高、时间长、数据多”。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质子对撞能量是位于美国的目前世界最大对撞机的7倍,总造价达数十亿瑞士法郎(1美元合1.0433瑞士法郎),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实验装置——“ATLAS”和“CMS”各耗资5亿瑞士法郎以上。大型强子对撞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设计,将于今年建成,建成后有望运行15年至20年。
谈到“数据多”,钱思进说,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四个大实验每天收集的数据如果刻成光盘,光盘可以堆起数千米高,世界上任何计算中心都不可能独自承担如此大量的数据分析工作,这需要几万甚至几十万台计算机参与才行。这也推动了上世纪末兴起的“网格计算”模式的迅速发展。
大型强子对撞机建造难,运行和数据分析更难。对撞机建成后,每秒实现几亿次高能质子对撞,每天24小时不停地运行,每年运行七八个月,积累的数据将得到及时分析,研究人员期望在前所未有的对撞能量下取得新发现。关于高能物理实验与大众日常生活的关系,钱思进说,这类实验着重研究物质的最基本结构及其运动规律,对百姓的日常生活不会产生直接的应用效果。但是在这类研究的过程中所发明和使用的技术可以被普及推广,这与民众有关联。他说:“完成探测器的制造只是个开头,更艰巨的数据分析工作在等着我们完成。”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