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刚:为什么TechCrunch会和动点科技合作?
作者:动点科技创始人卢刚()
TechCrunch和动点合作了。在很多人眼中,国内的国外的,或许真是件大事。
TechCrunch(简称TC)作为最老牌的关注创业公司的科技博客,它上面报道的内容不知道“教育”了多少中国创业者和业界人士,但是长期以来,除了2011年11月的那次Disrupt北京大会匆匆的来又匆匆的去,从来没有官方出现在众多的中国读者面前;作为行业的方向标,它终于开始正式关注中国市场了;而对于中国长期被盗版翻译充斥却又在鼓吹创新的科技媒体业界来说,终于到了该换个玩法的时候了。
谢谢很多长期支持我和动点的朋友,你们的祝贺收到了,其实我感受越来越多的是压力,但是还是很谢谢大家! 了解我的朋友们说, You Deserve it! 不了解的人们却会奇怪,为什么TechCrunch会跟动点合作,而不是和某某,某某和某某。甚至前几天还看到一个某前知名科技媒体的朋友留言说,希望不是用无耻方法拿到的正版版权。真不理解他是怎样的思路逻辑。其实TC为什么和动点合作的原因说起来很简单,
---TC在国外做的事情,包括媒体,年度创业大会,创业公司年度评选等等,动点都一直在尝试在中国做;
---国外媒体也以盗版为耻,动点在国内的媒体环境里一直在坚持原创,做自己的内容;
---动点是国内唯一一个能够做中英文,而且中英文在国内外都有很好品牌的科技博客;在国外,不仅仅是在美国,而且动点也在亚洲,北欧芬兰,莫斯科,以色列等等当地创业圈子建立起自己的品牌;
---我和TC认识很久,彼此信任。动点和TC的合作在2011年TC的Disrupt北京大会就开始了。
不过既然有人好奇,我这就干脆写段真实的故事告诉大家,讲讲我和TC的一些往事。
2006年的时候我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读无线通信博士,同时也因为本地公司Dialogue Communications是我博士的赞助商,我每周一半多时间需要在那里上班。Dialogue是一家从事Mobile Messaging业务的公司,按国内的说法其实就是做SP业务的公司。06年的时候英国的3G网络开始运营,当时我在公司属于研发部,所以老板和我们讨论说,3G来了,公司的原来业务一定要变革。我们达成共识,觉得在以后, 所谓的Wired和Wireless即有线和无线互联网实际没有什么分别,就是一张网:互联网。 所以我们觉得应该看看互联网上的服务和业务模式,看看有哪些可以放在移动互联网上用的。所以我开始在网上关注互联网发生的事。06年正是Web2.0最火的时候,也是硅谷那里大量涌现Web2.0创业公司的时期。某一天,我发现了TechCrunch。我被这个网站每天报道的各种新兴科技公司深深吸引了。我感受到互联网的魅力,也体会到TechCrunch这个科技博客的巨大价值。这驱动我开始写博客,因为当时我博士的研究课题是关于Mobile Node(无线局域网中的移动节点)的,所以06年2月左右我注册了域名: MobiNode.com,在上面写了我的第一篇博客:Hello MODE! 开始写的内容偏技术,比如讨论XHTML和Mobile CSS, 当然也有现在再看会觉得当时颇有预见性的文章,比如Mobile Billing技术,和Mobile Blogging。同时,也开始翻译一些TC的文章,比如Web2.0网站黄页。当时没多想,因为纯粹就是个人的博客,就是觉得这些内容很有价值,应该翻译成中文。
TechCrunch渐渐开始变得全球知名。06年10月左右的时候,TechCrunch正式推出了英国站。当时我就想,翻译这事儿技术含量太低,要是有个TechCrunch中国站报道中国的公司该多好。但是当时我啥也不是,连作为博客也是个新人,所以也就是一个念头。10月中的时候我看到TC上发布的消息,说TC将在伦敦特别搞了一次LaunchParty,所以就迫不及待的想去看看。但是作为一个完全和英国本土互联网行业隔绝的中国人,当时英国的业内人没人认识我。所以我在网上找到邮箱,厚着脸皮给当时的TC英国站主编Sam Sethi写了一封Email,说我很想来参加聚会也同时和他认识,也想和他商量做TechCrunch中国站的事情。让我吃惊的是,他竟然给我回复我了,说欢迎我来,也很高兴能聊聊我做TechCrunch China的想法。我就这样去了。回来后写了篇博客:TechCrunch UK伦敦酒会。
Sam当时对我出奇的好,在酒会上不光是给我介绍了很多行业的朋友,甚至还在酒会发言中特别提到了我将帮TC做中国站。于是我当真了,开始联系国内的公司甚至赞助商,我还记得有联系又拍网,还有印象里好像叫火炬网(当时北京的一个做类似Fon业务的公司)的网站。06年12月法国有个欧洲互联网大会叫Le Web。Sam说,我们一起去Le Web,TechCrunch的创始人Michael Arrington也会来,到时候一起宣布TechCrunch China以及TechCrunch India。Sam给我介绍了Loic Le Meur (法国最知名的博客,Le Web就是他办的。现在是非常知名的连续创业者,最近一次创业是Seesmic, 去年卖给了Hootsuit),给我发了邀请函。
我去了,但是Michael Arrington没有来。最令人吃惊的是,Sam在第一天大会结束后,发了一篇文章抱怨Le Web办的非常差,组织不好,WiFi不行等等。Loic看到了,回了一句评论: Sam, you are asshole。于是两个国家科技博客圈子里的大哥级人物开仗了,法国和英国博客们也开始网上对骂。Michael知道了,希望和Sam删掉这个博客,Sam拒绝了。于是,第二天,在TechCrunch UK上,Michael突然发了一篇文章,标题是: Sam, You are Fired. TechCrunch UK Put on Hold. (TechCrunch UK这一关我印象里关了3个多月。)
Michael和Sam的恩怨这里我就不说了。当时在巴黎,我意识到原来TC中国站的计划Michael完全不知道。Sam是觉得TC China是一个好生意,希望他自己来操盘。换句话来说,Sam完全骗了我。虽然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因为我和Michael完全没有直接联系,所以TC China计划就不了了之。
但是巴黎之行我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收获:找到我的下一个工作。当时特别知名的Web2.0公司Netvibes的创始人Tariq Krim在Le Web上发言,因为他刚拿了500万美元投资,雄心勃勃,在演讲中提到了他对中国市场很感兴趣。所以作为当时可能是会场唯一的两个中国人之一(另一个人是EachNet的邵亦波()),我在后台找到了Tariq和他聊中国市场。第二天Tariq在Skype上约我出去吃饭,第三天他给我邮件说,来Netvibes吧,帮他做亚洲特别是中国市场。于是,我终于正式进入互联网行业。
在Le Web上还有一件事深深触动了我。就是当时有个题为Dragon's Web的圆桌论坛,邵亦波就是去参加这个论坛的。本来我挺激动的,觉得在欧洲大会上讨论中国互联网是多么长中国人脸的事。但是作为论坛主持的Loic当时提的第一个问题是,大家怎么看中国的内容管制。然后整个讨论都在讲censorship。邵亦波当时是唯一一个中国嘉宾,他在极力强调不能只看到中国政府对互联网内容的管制,但是没有用。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老外看中国互联网太片面了,因为没有好的报道中国互联网的英文媒体渠道。所以我的想法变了:应该用英文报道中国互联网。
所以07年初我开始用英文写,比如这篇报道又拍网支持OpenID。写了一段时间,我感觉应该到大博客去写以扩大影响力。所以当时联系了ReadWriteWeb的创始人Richard。为ReadWriteWeb写了好几篇至今我都觉得不错的文章,比如这篇Old School BBS: The Chinese Social Media Phenomenon应该算是第一篇详细介绍中国BBS文化的英文文章吧。从那时开始,国内开始有同学翻译我的文章。当时有个特好,现在也在的翻译社区,叫做译言。多说一句,译言的确也培养了好些目前致力于“翻译”工作的科技博客的骨干。换句话说,译言做的太散了,因为什么都翻,而现在的某些科技博客很聪明,做个只关注科技的垂直翻译网站,效果奇好。:-) 最有代表就是TechCrunch中国TechCrunchChina.com这个网站,叫TechCrunch中文版,没有版权。后来2011年样子改为某氪,原因嘛,最近我刚从TechCrunch那里了解到了,大家估摸着想吧。
08年的样子非常谢谢一些朋友的帮忙,动点有了中文版,最开始因为我只写英文,所以朋友帮忙把英文文章翻译为中文,后面我也开始写中文的文章,渐渐的中文版稍稍有了点人气。我也明确了动点的风格,要做双语博客,连接中西的桥梁。
应该是2010年的样子,我认识了Sarah Lacy, 她当时在写一本书,我在北京的三里屯和她见面一起聊中国互联网。她是TechCrunch的明星记者,不仅很有见解而且很有自己的评论风格。从那以后和她保持着联系,她也一直知道我在做动点。到2011年年中的时候,当时TechCrunch已经宣布要在北京召开Disrupt Beijing大会。Sarah又联系到我,我们第一次正式开始聊TechCrunch和动点合作的事情,我为此事特别去了一趟旧金山,还在那里采访了当时TC的CEO, Heather Harde。
当时讨论的合作具体细节因为需要保密我不便透露。但是有一点需要说的是,本来合作是希望在2011年11月的Disrupt北京大会上宣布的,但是因为当时TC突然出现内部问题(众所周知是Michael Arrington的离职),没能赶上时间点。2011年的Disrupt大会,很多人都不知道。实际动点团队帮TC做了不少事情,其创业竞技场的项目申请中的所有中文项目都是我们负责删选的,会议当天的报道,会议之前TC TV视频频道到百度,新浪,车库咖啡的采访都是我们安排的。我也在大会上主持了和Instagram的联合创始人的对话环节。大会之后不久Sarah和Heather也相继离职(其原因因为是TC的家事这里也不便说了,见谅...), 她们是我信任的朋友,也是合作的主要推动者,她们离开了,我当时也觉得合作失去意义,因为新的TC主编我当时也和他交流过,他完全不知道动点的价值,于是第二次与TC牵手合作不了了之。
2012年3月左右,TC的母公司再次联系过来希望继续合作。事情推动的很快,但是到了7月,就在合作确定的前几天,我被告知不得不终止,原因不在于我或者动点本身。细节不表。第三次,也是走的最近的一次,合作未能成功。
去年开始Ned Desmond开始执掌TC。他今年ChinaBang的时候来过北京,部分朋友应该见过他了。他很有经验,是我接触这么久让我很佩服,在业务上很值得我学习的人。他把TC从低谷中带出来,他了解中国市场的价值,所以他把合作再次提到议程上来,很多细节都亲力亲为,也愿意和我商量。即使这样,我们之间的沟通也用了快半年的时间,期间不知道多少个生更半夜的Skype Call,和双方律师多少次沟通,终于定下来。所以我在上说,越是和正版打交道越多,越是觉得盗版的低廉和可耻。因为做正版要求很多,真的不容易。终于,第四次,走在一起。
六年!如果你有耐心读到这里了,我想你会理解为什么TechCrunch和我们合作了吧。最后,我还要强调一点,我写这些不是为了拿TC的牌子为自己背书。就像我在英文版合作声名中开头就写到,我是被TC教育出来的,我很感激是TC让我感受到了创业的精神和互联网的奇妙。所以和TC的合作最让我高兴的是对我和动点团队的一种认同,证明了我们这么久坚持和努力的价值。这没有什么自豪的,因为创业还得靠以后自己一件件做起来。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河北新闻
- 地区新闻
- 娱乐新闻